開幕式上還舉行了“國家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科技示范基地”授牌儀式;2016年“中國十大最美茶鄉”授牌儀式;“全國綠色食品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”創建啟動儀式等。對于這些榮譽,松陽可謂名至實歸。
“一年之計在于春,松陽之春在于茶”。這是松陽人喜歡說的一句話,由此可見,茶葉在松陽經濟中的重要性。
松陽茶葉種植的歷史很悠久,本地傳說中就有唐朝詩人戴叔倫討茶和天師葉法善施茶的故事;但松陽茶葉的高速發展與品牌效益的建立,卻是近十年的事情,而且著著實實得益于茶商大會與茶葉節的連續舉辦。正如松陽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黃德慧在新聞發布會上所說:“從2008年起,松陽舉辦的中國茶商大會和銀猴茶葉節經歷了從小到大、從簡到精的蛻變。節會不僅改進了松陽茶產業的種植模式,也推動了松陽茶產業的轉型升級,催生了松陽茶農銷售模式的裂變,也促進了松陽產業的跨界融合,正是十年磨一劍,礪得茶飄香”。
“不是專家,不是專家”,黃新平強調,“我們茶農啊,時時刻刻都需要學習,學習新東西,比如2011年我們開始種植黃茶,這個新品種。就和松陽原來的茶種不太一樣”。
寺口村種植的是特種黃茶——黃金葉,黃新平2011年從安吉引進,一次性進了1.3萬多株茶苗;“黃金葉氨基酸含量高,口感好,價格也比其他茶葉高出好幾倍。”黃新平說。
綠茶、紅茶、白茶、黃茶、黑茶……
螺形茶、圓茶、直條茶、針形茶……
速溶茶粉、茶爽、茶多酚含片……
如今松陽茶產品的多樣化,茶產業鏈的延伸,正是松陽茶經濟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轉變的結果,而市場需求的最大源頭,來自歷屆中國茶商大會的反饋。
走進松陽的茶田茶山,隨處可見嫩綠茶蓬上一片片黃板迎風飛舞,這是吸引茶葉“死對頭”黑刺粉虱的黏板;
入夜,一盞盞太陽能殺蟲燈在茶叢中發散出淡淡幽光;
這些綠色防控生態種植技術,很大一部分是中國茶葉學科帶頭人、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帶來的。陳院士多次應邀出席茶商大會,每次都會在大會上給茶葉界人士作《茶葉安全用藥與綠色防控》等內容的專題講座,把最新的技術和科研成果介紹給大家。
此前,該企業包括合作社種植共1500多畝茶葉,采茶高峰期時采茶工就有近千人,不僅管理難度大,采摘出的茶葉質量也是參差不齊。而置辦了采茶機之后,一天能采摘茶葉750公斤,提高工效10余倍。
為此,第十屆茶商大會特意增加了茶葉加工機械裝備技術展這一環節。
以下兩組數據可以看出松陽茶葉“線上線下同步”的銷售模式已日趨成熟:
2016年浙南茶葉市場全年交易量7.62萬噸,交易額50.45億元,同比分別增長3.30%和6.07%;
浙南茶葉市場網上商城入駐商家共140家,銷售額15876.8萬元,全縣200多家茶商網絡銷售額達到2.5 億元,占全縣茶葉產值的19.3%;
綠水帶香緩緩流
好茶葉的誕生,天時地利人和,缺一不可。如果說天時是氣候環境,人和是市場供需,那地利就是水文土質。
截至2017年2月,松陽出境斷面水質已連續30個月保持II類水標準以上。自2014年以來,松陽根據“河道病情清晰準確,治理方案明確詳實”的要求,推出河道“病歷卡”制度。全縣534名三級河長化身河道“醫生”,定期開展河道水質“體檢”,動態記錄監測點位、時間、水質類別以及高錳酸鹽、氨氮、總磷三大指標變化情況,登記問題,開出“初診處方”,跟蹤治水“療效”。
“問題在河里,根子在岸上。”松陽縣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認為,從登記的各類問題以及污染源動態監測數據來看,目前在一些工業、農業等污染集中區域,河流斷面水質會出現反復,松陽從整體規劃入手,合理調整功能區劃布局,嚴控面源污染,推動產業轉型。
針對農業面源污染,松陽引進無公害種植模式,在全省率先開展農藥、化肥包裝廢棄物回收和測土配方精準施肥工作,推進畜牧進山、養殖上山,推廣種養結合模式等。
工業污染治理方面,近年來,松陽鼓勵松陰溪南岸發展傳統紅糖、茶葉制造等產業;重污染企業逐步退出,或集中搬遷到222省道旁的工業園區。全縣按產業劃分區塊,建成行業廢水集中處置系統化工程,對污水進行無害化、資源化處置后中水回用,并借助在線監控、刷卡排污、地下水預警等監測監控手段,實施精細化管理。
2016年也是全省“五水共治”工作全面鋪開的第三年。早在2016年初,浙江省委就提出了“要深挖、疏浚河道底泥,徹底清除水底污染源,絕不把污泥濁水帶入全面小康”的工作目標。松陽縣則根據2016-2020年共需清淤100萬立方的要求,全面落實清除河湖庫塘污泥、清除水底污染源等相關工作。并取得了200天完成河道清淤38.82萬方,占年度計劃的114%這樣的成績。
在全面清淤過程中,最為關鍵的則是淤泥的處置。松陽縣采取“化淤”與村鎮建設相結合、就地就近實現了淤泥消化的科學化。松陽合理設置了55個臨時淤泥堆場,篩選出50多批砂石材料用于就近維修“康莊路”、建設公共景觀帶,并將經檢測無害的11萬方淤泥用于村鎮綠植培肥、堤壩筑基、村口美化等領域,實現了淤泥的再次利用。
獨出前門望野田
品茗有香茶,泡茶有好水,應該算生活里的一份享受;如果能有三五天離開城市的喧囂,回歸自然,忘記所有的煩惱,對一部分人來說,這就是好生活的三五天;應運而生的民宿,大抵是這個緣故!
2016年4月14日,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發起的“拯救老屋行動”項目在古市鎮山下陽村正式啟動。松陽也成為該項目全國唯一的整縣推進試點縣。
松陽建縣歷史1800多年,現有中國傳統村落50個,文物和傳統村落資源都很豐富。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選定松陽為整縣推進試點縣,計劃首期投入資金4000萬元,資助開展傳統村落保護項目“拯救老屋行動”,力求讓居住在文物建筑中的老百姓能生活得更加舒適,為私人產權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修繕和利用,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,形成“拯救老屋行動”與傳統村落保護、調動產權人積極性、促進民生改善和產業發展相結合的共生模式。
2015年8月,經過精心設計準備,平田首家民宿“木香草堂”試營業,6個普通房、2個套房一共15個床位,僅僅兩個月后,原本默默無聞的村莊靠民宿人氣大漲,房間訂購一空,慕名而來的游客甚至直接搭起帳篷住下!
相比傳統的民居改造,平田“爺爺家”青年旅社設計更加獨特,這座普通夯土民居本是一幢破敗的四合院,屋頂、橫梁都已腐爛,甚至部分外墻已經開始傾斜和坍塌,F在,這里每個房間的底部安裝有一組萬向輪,入住者可以自己推動建筑,組合空間,墻體上還開了大小不一的洞口,安裝了有色燈管。夜晚,華燈初上,燈光開啟,整個房間像是個幻彩的水晶宮。
“云上平田”的設計陣容比較豪華:清華大學原建筑系主任許懋彥,香港大學建筑系主任王維仁,中央美院數字空間與虛擬實驗室主任何崴,畢業于哈佛大學的年輕建筑師徐甜甜,奧運會鳥巢燈光設計師張昕博士等等!
“‘拯救老屋行動’項目的實施,對松陽全力推進私人產權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可謂是雪中送炭、恰逢其時。”松陽縣委書記王峻說,這不僅是在拯救傳統建筑,更是在拯救文化自覺、鄉村文明;不僅是一次推進文物保護的公益實踐,更是一項傳承優秀傳統文化、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民生工程。
文:朱群麗 葉竹芳
圖:常誠